第895章-《定秦曲》


    第(2/3)页

    木弩臂全长五十四厘米,铜弩机全长十七点三厘米,机件完好,在望山上有用于瞄准射用的刻度,共分六度,每度内又各设四分度,制工精巧。蜀汉景耀四年制作的弩机,机件有所残失,缺少了扳用的“悬刀”,铜廓全长八点五厘米、宽三点五厘米、厚四厘米,现重一千四百七十五克。

    在弩机的铜廓上有铭文,标明制作于景耀四年二月三十日,由“中作部”负责制作,并写明制作的工匠杨安和负责的官吏的名字,以及弩的强度和弩机的自重:“十石机,重三斤十二两”。可以看出当时对弩机的制作和管理还是很严格的,那时距诸葛亮逝世已有二十余年了。

    虽然还无法确定诸葛连弩的真实面貌,但可以肯定诸葛亮对制弩技术的改革,做出了很大贡献。

    正是在这些改革的基础上,两晋南北朝时期制成了威力更大的强弩,出现了“神弩”、“万钧神弩”等名号;在《晋书》、《宋书》、《南齐书》等史书中,不断有关于在战争中使用“所至无不摧陷”的强弩的记载,它多用于攻夺城的战斗中,称为“万钧”和冠以“神”名,当系夸张之词,但也说明这种强弩的威力是很大的。

    在南京的秦淮河里,曾出土过五件南朝时期制作的铜弩机,形态和结构虽然与当时通用的弩机一样,具有外廓、悬刀、牛、枢、望山和牙,但是它的尺寸要大得多,弩机的铜廓长达三十九厘米,悬刀全长近二十厘米。

    如按掘出土的汉代弩机与弩臂的通常比例,即一比四点五至五点八推算,安装这种大型弩机的木弩臂,其长度至少在一百八十至二百二十六厘米左右,而所用的弩弓,则应长近四百三十至五百四十厘米。这样巨大的弩,如靠一个人的气力是不可能张机射的,看来只有安装在床子上,靠用绞车等办法才能张开,称之为“神弩”,看来并不为过。它应是唐宋时期流行的车弩或床弩的前身,车弩正是一次可射七支箭的强大连弩,正与诸葛连弩的性能相合。

    而事实上,这种一次能射多支箭镞的弩,严格来说还是排弩范畴而非连弩。而连弩是连弩的简称,一次能够射出十弩镞跟在再装填之前能够6续射出十弩镞是两个概念。

    而算得上是无独有偶的是,《三国志》以及一些记载也多次提及到诸葛连弩:

    《三国志?杜夔传》注引傅玄序曰:“马先生,天下之名巧也……。先生见诸葛亮连弩,曰:‘巧则巧矣,未尽善也。’言作之可令加五倍。……今若马氏所欲作者,国之精器,军之要用也。费十寻之木,劳二人之力,不经时而是非定。难试易验之事而轻以言抑人异能,此犹以己智任天下之事,不易其道以御难尽之物,此所以多废也。马氏所作,因变而得是,则初所言者不皆是矣。其不皆是,因不用之,是不世之巧无由出也。夫同情者相妒,同事者相害,中人所不能免也。故君子不以人害人,必以考试为衡石。废衡石而不用,此美玉所以见诬为石,荆和所以抱璞而哭之也。

    于是安乡侯悟,遂言之武安侯,武安侯忽之,不果试也。此既易试之事,又马氏巧名已定,犹忽而不察,况幽深之才,无名之璞乎?后之君子其鉴之哉。马先生之巧,虽古公输般、墨翟、王尔,近汉世张平子,不能过也。公输般、墨翟皆见用于时,乃有益于世。平子虽为侍中,马先生虽给事省中,俱不典工官,巧无益于世。用人不当其才,闻贤不试以事,良可恨也。”

    马先生就是三国时期著名的工匠马均,而根据出这个记载,马均有可能复制出著名的诸葛连弩。

    据说马钧对其进行了改进,改成了一种五十矢连弩,使其体积、重量大大减轻,成为一种单兵武器,但是因为生产很复杂,所用的箭矢也必须特制,所以没大量生产,后失传。

    ps:(2o14年6月,69岁的老人廖师傅制造出了失传已久的“诸葛连弩”和“神臂弓”。廖师傅还对“矢长八寸”的解读提出质疑,为了证明自己的判断,2o14年6月,廖师傅决定自制诸葛连弩。不久,廖师傅制造出了六箭齐飞的单弓诸葛连弩,六箭齐可飞出7.3米,“弓力太弱”。此后,廖师傅开始试验十箭齐的单弓连弩。

    六箭齐才飞出7.3米……诸葛连弩若是这个样子,能够上战场???)

    西晋镇南将军刘弘是中国史载“观亮故宅”第一人。

    据说刘弘在“观亮故宅”时却有“物应机,大器无方,通人靡滞,大德不常。……英哉吾子,独含天灵。岂神之祗,岂人之精?何思之深,何德之清。……推子八阵,不在孙、吴,木牛之奇,则非般模,神弩之功,一何微妙”的感叹。

    宋代《玉海》卷一五十《唐静塞弩》条说:张云《咸通解围录》——南蛮有执旗者傅城静塞弩,贯之。西蜀弩名尤多,大者莫逾连弩,十矢谓之群鸦,一矢谓之飞枪,通呼为摧山弩,即孔明所作元戎也。此资料说的是唐时西南民族中还在使用一种弩,当地百姓叫他摧山弩,据说就是当年的诸葛连弩。唐宋时期,西南民族中涉及诸葛亮的类似传说甚多,可信度较差。

    ……
    第(2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