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一百零四章 手艺人的脾气-《隋末大业》
第(2/3)页
一是砖石取材不方便,费时长,你让皇帝等上五六年的时间?那你这个监工就别干了,换个人来。夯土木结构就很能节省时间,无非就是人的问题而已,皇帝缺人吗?当然不会缺。
隋时的大兴城,仅是九个月时间就建成了宫城和皇城,虽说采用的是大臣分包负责制,可这个速度,也着实惊人。
至于开皇十三年修建的仁寿宫,用时稍微长了些,用了将近两年的时间,杨素为监工。
督役严急,作者多死,宫侧时闻鬼哭之声。这是史书上的记载。用人命是可以堆砌起工程进度,杨坚虽是闲死的人多,但后面照样是赏赐了杨素。
这就很能说明一个问题,连最上面的皇上都是如此的钟爱夯土结构,如此急于的有个住的地方,有个游玩的去处。你还敢采用砖石结构吗?
真是那砖石构造,这工程修建起来,恐怕皇上的半截身子都进了土。
时效取材这是其一,另外一点就是工匠的水平。不可否认,此时的工匠水平不低。如宇文恺,参与过大兴城的修建,高颖总领主要事务,宇文恺为副监,有点类似后世,主职统领全局,具体的事务却是下面的副职在办理。渭河水道的疏通也有他,同样是参与过仁寿宫的修建,这个时候他已经能挑大梁,为仁寿宫监,就连文献皇后陵墓的事情,宇文恺同样是有参与过。
杨坚死后,杨广即位,宇文恺的手艺更是得到了施展空间。东都洛阳、长城劳役、杨广巡行时的大帐,以及那观风行殿等,这些可都是大手笔。
可惜的是,多是些夯土木结构,能与砖石材料产生关连的,恐怕也就是文献皇后的陵墓了,可偏巧的是,隋陵多是平地而起,采用的又是斜坡墓道和砖砌的甬道,虽是方形砖砌墓室,可对工匠砖石方面水平的要求并不大。
还有最后一点,就是时人的思想,多讲究阴阳五行,土代表着中央,负载万物,木象征着生命。这点对帝王的口味,也不只是帝王,普通老百姓也信这个。
总结起来,这三点就是时效与取材、技术、信仰的问题。
可房屋能用夯土木结构,有些东西,还是得用砖石才好。就如眼前陈平家中堂屋里的这火灶,就得是要用上青砖。
“村东的路间就有,我去弄。”用黄土做粘合剂,有点土,但陈平知道能用,后世老家院中的那处灶房,用的就是黄泥土,便宜,省去了几千的水泥钱。
借了赵工的牛车,提了铁铲,陈平领着小安子几人,去村东取了些黄泥土,而后送到院子中来。
提水和泥,取了老灶上的铁锅和一应用具,赵工和两个徒弟就拆了旧的火灶,弄出的青砖虽是带着黑,清清却还能用。
陈平原想着是不是该画出个样图来,让赵工照着做,可才提了个头,赵工的脸色就冷了下去,那两个徒弟眼色同样不好,三人差点就要走人。
第(2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