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903章-《定秦曲》


    第(3/3)页

    张嘉师很是羡慕一个在中国古代甚至是到近代都很著名的“现象”,那就是抓壮丁。

    在即使是在人口数量相当庞大的宋朝,抓壮丁的情况也不绝于史书。

    而在很大的一个程度而言,厢军可以说是宋朝时期抓壮丁的典型现象:

    在宋朝时期,厢军名为常备军,实是各州府和某些中央机构的杂役兵。

    受州府和某些中央机关统管,总隶于侍卫马罕司、侍卫步车司。厢兵从事劳役大概包括:京城的东西八作司、牛羊司、御辇院、军器库、后苑造作所、后苑工匠、南北作坊、绫锦院、弓弩院、东西水磨务、东西窑务、御厨、御膳厨、法酒库、油库、醋库、布库等,以及开封府的步驿、马递铺等。

    筑城、制作兵器、修路建桥、运粮垦荒以及官员的侍卫、迎送等.一般无训练、作战任务。有步军和马军两个兵种,编制分军、指挥、都3级,统兵官与禁军同。

    宋太祖于乾德三年,将各地的精兵收归中央,成为禁军,剩下的老弱士兵留在本地,称为“厢军”,隶属侍卫司(实际上只是管辖厢军的“名籍”)。

    厢兵主要从事各种劳役,因而也称为“役兵”。

    厢军的来源,除了上述情况外,还有犯人刺配到本州充当厢军,以供役使,称为“配军”;从禁军中拣选降为厢军的,称为“落厢”;在招募中达不到禁军身高要求而充作厢军的等等。厢军总人数在真宗末年达到四十八万之多,厢军番号多达二百以上,不同番号的厢军,承担不同的劳役。

    只有少数番号的厢军,尤其是厢军中的马军,主要作为地方军,以维护地方治安为主。从事劳役的主要是厢军中的步军。北宋的兵卒来源大体有两种渠道,一是招募,一是配隶。

    《宋史?兵志》在述及宋朝禁军和厢军的来源时说:“或募土人就所在团立,或取营伍子弟听从本军,或募饥民以补本城,或以有罪配隶给役。取之虽非一途,而伉健者迁禁卫,短弱者为厢军。”

    厢军有时也参加战斗,尤其是是边境州、府的厢军,厢军虽然只是地方军、役兵,但毕竟是有组织的军事群体,比之普通民众,更容易甚至是先得到守城官员的重视,率以抗敌。

    沿边地区的厢军至真宗时期经常作为边防军,不只是如上述守城时参加防守战斗,其精锐的部分有时还可替代原先驻防的禁军,故而厢军也是禁军主要的来源之一:或是补充原有禁军的缺额,或是建立新番号的禁军。

    ……

    张嘉师自己都想抓壮丁,但是就眼下的情况而言,他就算是想抓壮丁都无从下手,因为对于秦帝国而言,人口稀少还不是最大的问题,最大的问题是差不多基本能够征募上战场的人,都被张嘉师抽掉了一半以上……


    第(3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