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902章-《定秦曲》
第(3/3)页
两汉时,郡国守﹑相于岁终遣吏赴京师上计。
汉律中有《上计律》,是处置上计事务的专门律条。西汉时从郡中派到中央去上计的人为丞或长史﹐东汉时有专职的上计掾﹑史。上计时地方向中央呈交计书,或称为计簿,其内容为郡国一岁中的租赋﹑刑狱﹑选举等情况。郡国上计,一般由皇帝或丞相亲自接受计书,汉武帝刘彻曾在甘泉宫和其它地方受计。
西汉末到东汉,多由大司徒受计。朝廷根据计簿对守﹑相进行考核,有功者受赏,有过者受罚。各地所上计书,最后集中到丞相府,由计相把这些计簿存档保管。
东汉时计簿归尚书掌管。
汉代州刺史每年也须向中央上计。各县于岁末向守﹑相上计簿,其性质和郡国向京师上计相似。乘计吏送计书到京城之便,地方上把向朝廷申报的其它簿籍或贡奉物品也一并带去,郡国向中央推举的孝廉之类人才,也可相随而行,秦汉时称这种办法为“计偕”。
地方官上计时常舞弊,武帝时上谷太守郝贤因上计欺谩不实免官。虽然犯者要受重惩,但弄虚作假仍不断生。汉宣帝刘询曾指出当时地方所上的计簿,是虚假不实的具文,他命令御史要加强对计簿的查对和核实。元帝时,贡禹说有的守﹑相因有过而企图逃避法律的裁制,上计时便委使善于作弊者起草计书。尽管汉代上计制存在不少弊病,但对于从上而下的层层督课,仍起到较大的作用。
……
从公元前195到公元前2o5年西汉建国初期,共历十年。秦朝末年有2ooo多万人,到汉初,原来的万户大邑只剩下两三千户,消灭了原来人口的7o%。大城市人口剩下十分之二三。甚至出现了“自天子不能具钧驷,而将相或乘牛车,齐民无藏盖”的现象。
这次人口普查出自《史记?平准书》,但是比较可惜的是,这次人口普查并没有真正详细的人口数量,这也让张嘉师有些嘀咕:“给我一个参照基础行不?”
之后的人口普查比较靠谱的数据分别如下:
公元2年全国人口5959万,经过西汉末年的混战,到东汉初的公元57年,人口21oo万。损失率65%。
2o年间,长安的人口从68万减到28万,大荔从91万减到14万,兴平县从83万减到9万,绥远县从69万减到2万。
从公元291年开始,先后有汝南王亮、楚王玮、赵王伦、齐王、长沙王、河间王、东海王越及成都王颖八王为争夺皇位,在洛阳相互攻杀,战乱历时十六年之久,死亡人口达数十万人,许多城镇均被焚毁,史称八王之乱。八王之乱使西晋初年并不十分达的经济,受到更为严重的破坏。
与此同时,关东地区又爆了罕见的蝗灾和瘟疫,史载“至于永嘉,丧乱弥甚。雍州以东,人多饥乏,更相鬻卖,奔迸流移,不可胜数。幽、并、司、冀、秦、雍六州大蝗,草木及牛马毛皆尽。又大疾疫,兼以饥馑。”“流尸满河,白骨蔽野。”
以上记载出自《晋书?食货志》。
隋炀帝即位之后,他扩建洛阳皇宫,每月役丁2百万人。修运河,隋炀帝“诏天下丁夫,男年十五以上,五十以下,俱要至,如有匿之者斩三族”,役夫达543万余人,昼夜开掘,男人不足,女人充数,死者过半。如此浩大的工程,其目的是为了满足隋炀帝到江都享受骄奢**逸的腐朽生活。又三次率军进攻高丽,伤亡无数。
根据相应描述,从公元611到628年18年间,兵变、民变和宫廷政变共136次,有5o多位称帝称王者,均统兵15万以上,各据一方,相互混战。全国户数由89o万减至29o万,人口由公元6o6年46o2万人,减到639年1235万,损失率73%。
第(3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