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四十二节 大敌来临-《横扫世界的航母军团》


    第(2/3)页

    第一特混舰队的编制并不算庞大,两艘航母,八艘巡洋舰,以及十六艘驱逐舰,总共也就二十多艘战舰而已,但舰队的力量却很精干,几乎所有战舰都处于最佳状态。在休整期间,舰队里的战舰还回港进行了定期的维护,有的战舰更换了磨损严重的部件(航母上的弹射器都换成了新的,弹射器是整个航母零备件中磨损最为厉害的了),更换了一些损坏的部件,几乎都达到了新战舰的状态。

    更重要的是,舰队官兵的精力与士气都恢复到了最佳状态。休整了一个多月,官兵们都轮换得大到了休假的机会,军官的探亲假平均二十天,而士兵的探亲假也平均有十五天。对官兵来说,能够在战火纷飞的时期得到探亲假,这对提高士气与斗志有着巨大的帮助,当然,这也减少了官兵的怨言。

    谈仁皓修改了舰队的防空作战队列,由大型防空巡洋舰提供近距离掩护,重巡洋舰提供外围掩护这一点没有变。在总结了实战中暴露出来的众多问题后,谈仁皓对舰队防空队形做了一些修改,比如将驱逐舰加强到了防空阵型中来,用来弥补防空漏洞。其次,各护航战舰之间的距离,与航母的距离都有所改变,力求尽最大可能的发挥出舰队的防空力量。战术的变化是基于技术的进步的。

    最大的变化就是vt弹的正式服役。“vt弹”这个称呼实际上是美国人的称呼,唐帝**队对其正式称呼为“电磁近炸引信弹药”,作用原理是通过电磁波的谐振原理来激励一种特殊的引信,让炮弹在距离目标一定的距离之内爆炸。这样,就算炮弹没有直接命中目标,爆炸产生的弹片以及冲击波仍然可以毁伤目标,达到增强防空力量的目的。

    因为受到当时技术条件的限制,唐帝国海军第一批装备的vt弹都是120毫米口径的,80毫米口径的vt弹要到25年中期才能投入实用,主要的问题就是电磁近炸引信难以装近80毫米口径的炮弹里面,必须要缩小引信的大小。这个问题基本上已经得到了解决,只是就几个关键技术没有突破,所以暂时还没有配备80毫米高射炮使用。

    vt弹的出现是一个巨大的技术进步,甚至可以称得上是二战中最重大的发明之一,其在太平洋战场上的作用非常明显。之前,舰队防空一直存在着效率低下的问题。120毫米高射炮的射速不高,而且转动速率不大,只能进行远程拦截,准确率就很低了。而40毫米与20毫米高射炮又只能提供近距离防空掩护,这已经是生死关头了。唐帝国海军引进德国88毫米高射炮技术发展而来的80毫米高射炮的性能介于120毫米与40毫米高射炮之间,虽然性能很先进,但是仍然存在着拦截效率低下的问题。vt弹的出现完全改变了这一局面,极大的提高了120毫米高射炮的拦截效率,在应用到80毫米高射炮上的时候,更是极大的提高了防空作战的效率。

    之前,防空作战的关键是防空战斗机,只要敌轰炸机突破了防空战斗机的拦截,突破舰队防空拦截的比例都在七成以上,而投弹命中率在两成到五成之间,也就是说,敌机的总突破投弹率的总命中率在两成到四成之间。这个命中率是相当惊人的,也就是说,如果舰队的防空战斗机无法将敌机完全拦截下来的话,航母就几乎注定要挨炸弹了。而在实战中,要力求让防空战斗机的拦截率提高到完美的程度,这几乎是不可能的,舰队永远少不了防空炮火的掩护。

    vt弹就改变了这一局面,后面的实战证明,随着vt弹的出现,炮火防空的准确率提高了近两倍,甚至是三倍,这就为舰队提供了更密集的防空火力,即使防空战斗机无法将敌机全部拦截下来,也能保证航母有足够多的掩护。

    正是这种新式弹药的出现,谈仁皓才决定改变舰队的防空安排,将大型防空巡洋舰与航母的距离提高到了五海里,力求尽可能多的延伸防空网的边界。另外,重巡洋舰在舰队里的配制更为灵活,用没有配备120毫米高射炮的驱逐舰来填补舰队的防空漏洞。在改变了舰队的编制后,谈仁皓还安排了几次近实战的演练,结果证明,新的防空阵型能够更为有效的发挥舰队的防空火力,提高舰队防空作战的效率。

    新的编制自然需要更多的训练,好让舰队官兵熟悉新的战术安排。这就是第一特混舰队在卡平阿马朗伊环礁附近海域活动的主要任务。舰队一直在进行高强度的恢复性与适应性训练,官兵也没有什么怨言,反正训练结束后,舰队司令官就会给他们足够的休息时间,而且舰队司令官与参谋长还是很照顾他们的,与别的舰队比起来,第一特混舰队官兵的待遇好多了。比如在第一特混舰队休整的时候,第三特混舰队还在前线作战呢,而第四特混舰队的官兵则在接受着地狱般的训练。

    具体的训练工作,谈仁皓是安排给郝东觉去负责的,他没有具体插手,本来舰队训练就是参谋长的主要任务之一,不可能什么事都让司令官来负责吧。另外,谈仁皓也想锻炼一下郝东觉的航海能力,郝东觉没有机会像黄晓天那样去航海速成班学习,那就只能通过实践,以及其他人的指点来提高航海能力了。
    第(2/3)页